7月码代码总结

转眼8月上旬过完了,7月的欠债,也该还了。

码代码

7月是进公司后完整经历的第一个开发周期。按照22天的工作日来算,前10-15天开发新功能,后7天左右的时间修 bug。开发和修 bug 都有设定 Code Freeze 的时间 ( Freeze 后不能再添加新功能),在这之后,CI (Countinuous Integration) Team 会部署将新开发的功能部署到测试环境的服务器上,QE (Quality Engineer) 在上面做测试,发现了 bug 就创建新的 ticket,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心的修 bug 环节。在整个开发周期中,有一些新的想法。

需求更改

程序员向来最 “痛恨” 的就是需求更改,所以程序员和产品经理之间,有着无数的前世今生。我们公司的人员架构和普遍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不同,没有专门的产品经理,有一个专门的团队,叫做 concept design,做的主要是产品功能的设计和UI的设计,老板 (Team leader or manager) 则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角色。需求的更改是哪里来的?最直接的是 concept design,我们拿到的界面更改都是来自于他们的设计,跟他们聊过几次后却发现,这些更改源于他们的老板或者我们老板,或者这些他们之间的讨论。问题就来了,我们的产品还没发布,需求更改不是源于用户反馈,不是源于调研数据,主要还是老板们之间的讨论决策。既然是可以通过足够的深思熟虑和讨论得出来的结果,为什么不是在想清楚了之后再让下面的人开始开工?这锅得老板们背。(这些都是从目前能够了解到的信息上做的一点推论,对于具体的决策流程不是很了解,如果有补充或者不对的地方,之后会更正)。

为什么程序员那么不喜欢改需求?其实对于简单的添加或者删除点功能,大多数是比较无所谓的,麻烦点的是要更改部分代码架构的,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解决。为了能够应对需求的更改,程序员在拿到需求后,需要考虑代码结构的灵活性?太固定了,碰到一些需求更改就麻烦了,太灵活了,可能会用力过猛,花了太多精力,其实简单做就可以了。重复不断的更改和推翻自己之前设计的和写的代码,难免是不爽的。而最麻烦的是要改底层代码,重新架构的,程序员基本会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,劳民伤财,如果不是特别特别重要的需求,基本是不会被接收的。

底层模块

做底层开发的,更需要充分考虑业务需求。底层开发,不和业务直接接触,离业务代码有点远,但不代表他们就不需要了解公司业务。与此相反,底层开发人员,更要了解业务需求,通过业务需求,考虑内部开发人员的需求,然后根据这些去造轮子。公司用的前端模块,是内部开发的,不评价整套前端用的技术栈,单聊内部开发的前端模块。同团队,以及别的团队的几个朋友用下来的唯一感觉,就是难用。没有足够清楚的文档,一些要用到的功能私有了,一些要用的功能根本没有。很残忍,很痛苦。所以,在当初分团队的时候,建议大部分人先开发业务代码,之后如果有兴趣再转底层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写 bug,修 bug,修 修过了又被别人修出来的bug

修 bug 时,碰到好几次这样的问题,明明这个 bug 已经解决了,开开心心的 close ticket,结果测试人员测试后,又重新开了这个 ticket。很纳闷,结果一测试,还真的不好使,一脸黑人问号。debug, debug….. 终于发现,别人修 bug 时,把这个功能又搞坏了。这是一个团队合作开发时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,修完自己的 bug,测试完了,没什么问题,收工,全然没有发现在修路时把别人家给推了。解决这的一个办法是改完一个 bug,就进行一次全面的测试,但是效率太低,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干。另外一个办法是要注意要改的功能,是不是在其他地方也用了,在改之前就要充分考虑好所有会别影响到的功能。最好的方法,应该是写测试,所有人在做了更改后都可以跑遍测试,来检测是不是所有的功能都能如期运行。

码字

一入农药深似海,从此码字是路人。7月就码了一篇荣耀篇,王者荣耀:从入坑到放弃,其他时间不是在荣耀上,就是在路上。被自己分析的东西给套路了,很多事不是你不懂,而是你懂,却还照样做,就像吸烟有害健康,每天还是得来两根。

我爱学习,学习使我快乐 : /